第236章 开中法(上)(2 / 2)

空降贞观 东篱泽 1156 字 1个月前

“不知可有结果?”赵云泽又问。

李世民道:“众臣们出的主意,无非是从水利、屯田等事上改进和加强。魏征倒是提出,朝廷要仿效前隋,设立义仓和常平仓,以应对救灾和稳定粮价。可是,现在大唐粮食本就紧缺,这义仓和常平仓设立起来,阻力重重啊!”

义仓和常平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东西。说白了,就是中国古代的粮食储备仓库。在丰年,朝廷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进粮食,以免谷贱伤农;灾年和歉收之年,朝廷则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往市场上放粮食,以稳定粮价。

另外,遇上大灾之年,朝廷赈灾用的粮食,也多从常平仓划拨。有的朝代,还会在春耕时,将常平仓的粮食借贷与农民当粮种,秋收之后再还贷。北宋时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又被称之为“常平新法”,就是基于常平仓的做法而定立的。

隋开皇三年,置常平监于京都;开皇五年,又置义仓。隋末,常平仓、义仓废置,唐立国之初,并未复置。原先的历史上,唐贞观二年,朝廷令州县置义仓,凡置地亩纳二升粟米储之,凶年赈给或贷民为种秋熟纳还;十三年,令洛、相、幽、徐、齐、并、秦、蒲诸州置常平仓。太宗之后,历代唐帝均重视常平仓和义仓的设置。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规定诸州府于每年地亩税内十分取二以充常平仓及义仓,依例籴、粜或赈、贷。自此常平仓与义仓职能合一,并称常平义仓。

武德年间,大唐立国之初,因为国家尚不稳定,并未置常平仓、义仓。魏征的提议虽好,但此时大唐粮食紧缺也是事实。在古代,粮价就是评测社会安定与否的晴雨表。越是战乱之年,粮价越贵。越是太平盛世,粮价越便宜。

武德年间,粮价最贵之时,曾经高至斗米数千钱;而贞观年间,粮价最便宜的时候,才七八钱一斗米。现在长安城的粮价是二百来钱一斗,这已经很贵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唐此时的国力贫弱。

“鹏羽,朕记得曾让你也考虑一下此事,不知你可有善议。”李世民又问赵云泽。

赵云泽想了一会儿,说道:“陛下,目前大唐市面上的粮食虽然紧缺,可不代表大唐真的无粮。据臣所知,那些门阀世家手中,怕是不缺粮食的。朝廷何不向他们买粮置义仓、常平仓呢?”

李世民脸上露出一丝苦笑,道:“大唐门阀世家,五姓七族,天下近半的土地都握在他们手里,他们自然是不缺粮的。如今大唐粮价居高不下,也未尝不是这些门阀世家囤积居奇,在背后哄抬粮价造成的。可话又说回来,别说现在朝廷没钱向这些门阀世家买粮,就是朝廷有钱,他们也未必会卖粮于朝廷。”

赵云泽对李世民的话深以为然。唐时,门阀势力可是完全可以跟朝廷抗衡的。李世民所说的五姓七族,从晋朝时就是士族的代表。俗话说,没有千年的朝廷,却有千年的世家。这些世家大族,因为掌握着大量的土地资源和人才资源,历朝历代,都是当政者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

就现在的唐朝来说,朝中的官员,也大量的充斥着门阀世家之人。甚至于,那些老的门阀世家,对于新兴而起的李氏皇族都看不上眼。李世民如果想向他们买粮,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赵云泽听了李世民的话,也沉默了。他在默默的思索着,看有没有办法从世家门阀手里买粮。

“开中法……”赵云泽喃喃说出了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