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解答(2 / 2)

永历四年 张维卿 2299 字 1个月前

“鞑子收上税来,是要供应京城的八旗军的。按照你们的报告上显示,那些粮食其中的一部分用以供应驻军,大部分则取道海路,用朝鲜的粮船运往天津,再行转陆路运往京城,可是如此?”

陈文的问题问在了点子上,郑奇也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回大王的话,正是如此。末将以为,当设法拦截鞑子粮船,就算是无法缴获,将其击沉或是焚毁当也可以削弱鞑子的实力。”

有此一问,陈文要的就是这句话。不过嘛,具体的东西,陈文还需要拿到联席会议上进行会商,现在却也不是着急的时候。

点了点头,陈文不再继续与郑奇问及朝鲜的事情,而是转向了小野一郎,问起了此前他让船队给日本送去的那些东西。

“回大王的话,卑职亲自带着东西去见了天皇和幕府将军,也将其交给了长州、萨摩等各藩的大名,他们对上面的东西都比较感兴趣,其中萨摩藩在私下与卑职表示,如果幕府横加干涉的话,可以在琉球展开合作。”

“琉球?这狐狸尾巴不藏着了?”

说出了这话,陈文也哈哈大笑了起来。继而又问及了小野一郎准备入汉籍的事情,表示此番事了就会同意他的申请,又是引来了一番千恩万谢。

对于朝鲜和日本,陈文有了计划,但却还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实行。不过这份力量其实已然存在于江浙明军,差的只是如何展开而已。

接到新军击败吴三桂的消息没几天,陈文便启程出发,赶往南京上游的太平府。那里的马鞍山铁矿早已开始了挖掘,如今更是已然形成了规模,江浙明军军工司工坊搬迁之后,所使用的铁料也都是在那里的炼铁工坊生产出来的,此前陈文曾多次前往视察,不过这一次却是有着更新鲜的东西。

“大王,这就是《科学》杂志上刊登的那个轨道。”

看到了游标卡尺,陈文干脆以当年与李渔相交时用过的那个鲁迅的笔名向《科学》杂志投稿,只说是在河南的山区里看到过,据当地乡民说是秦人制造用来运输货物的。

此时此刻,呈现在陈文的眼前的正是一条从远处的矿洞绵延而来的铁轨,上面正有一只健骡拉着几车的铁矿石向远处的炼铁工坊的库房驶去。

坚实的夯土地基上是较软的枕木,枕木上面则是两道铁轨并排而来。光看那几车铁矿石,怎么也该是一两只牛才能拉得动的,可是现在一只骡子都够了,谁说非要有了火车才能用上铁轨。

“本王也看过杂志上的文章,说是铁轨上摩擦力较小,所以能够拉很多货物。”

“大王博学多闻,下官钦佩。”

苦瓜脸排起了马屁,陈文也笑着摇了摇头,继而对这位军工司的主事说道:“这东西成本如何,损坏率还过得去吗?”

“回大王的话,损坏是常有的,主要是铁轨的用料,硬度和韧度上现在还在继续实验。不过,这东西确实是派上了大用场,平常都是那些矿工靠着人力背出矿洞的,现在矿洞可以挖的大一些,光靠着这一条轨道就能节省很多人力,矿山的产量也直线攀升。”

马鞍山的矿场里面,多有各种各样的机械,虽然挖矿的矿工还都是那些被俘的八旗和绿营,尤其是前者更是消耗的对象,但是陈文关心的是产量,为了确保产量矿场的管理方——军工司也投入了大量的机械,如今看上去也是颇为喜人。

铁矿产量倍增,炼铁工坊也大量使用了从明时现有技术和欧洲传来的技术。陈文对此了解不多,也将以前在网上看过的那个排气口和进气口并排以提前加热空气的办法拿了出来,此外照着以前的惯例,炼铁炼钢都要使用焦炭以确保质量。新技术和旧传统交织,如今的炼铁工坊也享受到了技术的福利,钢铁产量也在逐步提升。

“不出意外的话,到了明年,这里的钢铁产量就可以支应其他方面了,光是一个军工司工坊已经吃不下这么大的产量了。”

产量倍增,徐毅这个主管官员可谓是深有感触。当年他接手军工司工坊的时候,那还是个金华府城里的用高墙围起来的作坊群,后来由于大量使用水力机械,工坊搬到了城外,但是生产能力提高了,他也陷入到了每天为原料发愁的境地。记得那时候,有能力从鞑子占领区运来原料的商人,他都是客客气气的,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甚至就连当地的地方官也是如此。可是再看看现在,原材料的产量已经超出了用度,颇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下官这些日子琢磨了,等钢铁产量继续攀升,或许可以考虑在南京城里修一条环城轨道,这样无论是百姓,还是驻军在城内也都要方便许多。”

南京城面积甚大,从一地到另一地,哪怕都是在城内也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在路途上面。徐毅的提议引起了陈文的思索,环城铁路提前上马,虽然有些超前了,甚至可以说能有这份创意显然是徐毅已经发愁产能过剩的问题,但这总是好事,不是吗?

“这个提议有些意思,慢慢来,还是先顾着既有的各个方面,产量富裕到了那个地步,莫说是南京环城轨道,就算是从南京修到杭州也不是不可能的。”

陈文的这话着实的吓了徐毅一跳,两地之间不下五百里,这得多少铁轨。但是在陈文看来,清末第一条中国人自主修建的京张铁路也有四百里的长度,詹公在清末的环境之下还修建起了这么一条铁路出来,等到“宁杭轨道”上马,大抵也已是天下抵定的时候了,一条五百里长的铁路好像也不为过吧。